近期,我院普外二科接到骨科会诊请求。一位31岁男性患者吴某,因下肢骨折拟行骨科手术,术前彩超却发现右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普外二科主治医师陈诚会诊后表示,此类患者若需近期手术,为防止肺栓塞的发生,建议术前预防性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非手术则规范抗凝即可。经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同意术前放置滤器。术后患者顺利完成骨科手术并早期康复锻炼,功能恢复良好。术后两月余来院取滤器,令人惊讶的是,在滤器取出后,我们发现滤器中央呈现出大块血栓消融后类似 “蜘蛛网” 状的 “残影”。患者母亲感叹:“幸亏选择了放置滤器,不然肺栓塞就后悔莫及了。”

其实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患者,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很多人初次听闻此疾病时往往会心生疑惑?肌间静脉血栓是什么?它与普通静脉血栓又有何区别?而患者本人更是困惑不已,因为...有的医生强调其危险性,要求患者绝对卧床并立即治疗有的医生却认为无大碍,无需特殊处理。患者在这种截然不同的建议下。往往不知所措,今天就让我们一同了解一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
全称为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muscular calf vein thrombosis, MCVT),它特指原发且局限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静脉丛的血栓,并不包含胫静脉或腓静脉血栓,同时,它还是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 “发源地” 之一。其发病诱因多与外伤(致使血管壁受损)、长期卧床(导致血流减缓)、长时间久坐(如长途乘车或乘飞机)以及手术后等情况密切相关,其中比目鱼肌静脉丛的血栓发生率最高。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并非孤立存在,它可进一步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可能导致肺栓塞。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恶化为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在10%-25%左右。在临床上,肌间静脉血栓也是肺栓塞的重要血栓来源之一。患者在行走过程中,肌肉的收缩挤压作用可能使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并随血液循环进入肺部,从而引发肺栓塞。
在此,特别提醒:以肺血栓栓塞症为主要临床类型的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共同构成了静脉血栓栓塞症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这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关键临床表现形式。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已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重大隐患,也是医务人员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实际上,临床很多科室的患者都面临着VTE的风险,该疾病发病隐匿,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极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一旦发病,致死和致残率极高。但值得庆幸的是,VTE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通过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其发生率;同时,规范的诊断与治疗手段也能够大幅减少其病死率。
目前,我院普外二科正全力筹备申报《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旨在以此为契机,全方位提升各科室医务人员对VTE严重性的深刻认知,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成为VTE的 “警觉卫士”,构建更为完善、高效的院内VTE防治体系,为患者铸就一道坚不可摧的健康堡垒。
|